VITAS優勢:為老人生活社區院民提供高急性療護的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充血性心臟衰竭病人
AF* 84歲,是療養院院民,患有充血性心臟衰竭,在過去三個月期間這是第三次住院。上次住院(其中包括在加護病房三天)出院後僅一週,她就因為呼吸急促、心臟衰竭症狀惡化、昏睡、體重持續下降等情況而回到急診室。
在諮詢過急診室的醫師後,AF的家屬同意出院後在AF的療養院進行安寧療護。
在接下來的五個星期,AF在療養院內接受安寧療護護佐定期前來提供個人護理服務;安寧療護護士提供症狀/用藥管理和療護目標對話,最後達成不搶救醫囑的決定。
安寧療護團隊建立了個人化療護計劃並且支持設施人員管理AF的心臟症狀,包括由安寧療護呼吸治療師的探訪以及有一次在AF床邊進行一次24小時的加護舒適療護以處理呼吸急促、焦躁及疼痛。社工與靈性輔導師協助AF家屬安排喪禮及預想性哀傷的輔導。在返回療養院之後六週,AF在家人及孫子的陪伴下安詳離世。
*這些姓名簡寫代表匿名的病人,僅供教育目的之用。
儘管有重症症狀的負擔,療養院院民卻少有機會可獲得安寧療護或緩和療護服務。
作者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內科發表的一份研究通訊中表示,在他們的研究群組中,幾乎70%的療養院 (NH) 院民符合緩和療護 (PC) 的資格,但是並沒有人接受這種療護,而僅兩位註冊了安寧療護計劃。
「增加療養院院民取得[緩和療護]服務至關重要。」
「我們的研究顯示,即使多數的療養院院民都表示有重症負擔,而且符合緩和療護服務的資格,但他們並未接受任何正式的跨領域緩和療護,」作者指出。「而且,僅3.8%的院民有MDS[最小資料組]記錄的不到六個月存活的預後;在考慮到這些院民的健康狀態下,這種情況太不可思議了。」
緩和療護是包括安寧療護在內的一門醫療專科,它著重於任何階段慢性病的症狀/疼痛處理和舒適護理。
美國疾病管制和預防中心預測,到2030年時,有40%的美國人將會在療養院中死亡。但是大家對於療養院院民的緩和療護需求卻所知有限。同時,儘管費用年年增加,但療養院的照護「卻一直擺脫不掉與症狀控制不佳、家屬滿意度低以及生命最後幾個月的繁重且不必要的療護過渡等的關聯性,」作者表示。
研究人員分析了2015年自北加州三個療養院所實施的緩和療護品質計劃所搜集的數據。這些療養院參與了一項更廣泛的品質改善計畫,以減少再入院率。在接受研究的228位院民中,有157 (69%) 位符合緩和療護的資格。
在所有符合緩和療護資格的院民中:
- 根據美國國家安寧緩和療護組織(National 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 Organization)的資料,最常見的診斷是阿茲海默症/失智症(47.4%),接下來分別是充血性心臟衰竭(23.7%)、慢性阻塞性肺病(16.7%), 以及癌症(8.3%);這些代表2018年安寧療護前五大診斷中的四項
- 有84.1%需要廣泛或全面協助日常生活中的3項或以上的活動
- 32.7%處於疼痛中
- 用藥平均數為15.2(範圍:3至34)
- 98.7%已填好POLST (維持生命治療的醫囑) 表格(47.7%全面治療;27.5%有限治療;24.8%以舒適為主的治療)
- 近半數(47.9%)在去年有再住院情形
- 沒有任何一位院民接受緩和療護
- 僅3.8%有6個月或以下的MDS記錄的預後,而甚至更少的人(1.3%)註冊加入安寧療護
「增加療養院院民使用緩和療護服務非常關鍵,因為越來越多的證據證實,在療養院環境中提供緩和療護,與改善療護品質及滿意度、強化的症狀管理及前往急診室的次數減少都有關聯,尤其是當這類療護在疾病進程的早期即已展開時,」作者指出。
「及早識別符合緩和療護資格的院民可幫助醫療體系將目標工作放在滿足有記錄病人的偏好、改善症狀管理、確保及時轉介至安寧療護,和降低生命末期時繁重的療護過渡。」
療養院內提供緩和療護的主要障礙是缺乏可以在這些環境中照顧病人的專業緩和療護臨床醫事人員,作者指出。他們建議應探索和實施遠程醫療及其他創新策略,以增加慢性病及末期疾病病人使用迫切需要的緩和與安寧療護服務。
VITAS優勢支持晚期疾病院民在地終老
VITAS專長為需要高急性療護的病人提供複合式服務模式,這種資源讓老人生活社區的院民可在其偏好的環境中在地終老。對於老人生活社區專業人士而言,設施中提供安寧療護可以:
- 確保療養院院民所接受的生命末期療護符合其偏好
- 透過將安寧療護相關資源、專業知識、 24/7全天候提供,及團隊成員納入院民的日常照護計劃中以緩解工作人員的負擔及壓力
- 降低院民重複住院或前往急診室就醫的情況,並且改善長期住院及短期住院護理品質的整體指標,及病人/家屬滿意度。
資料來源:Stephens, C & Hunt, L. (2017) Palliative Care Eligibility, Symptom Burden, and Quality-of-Life Ratings in Nursing Home Residents. JAMA Internal Medicine,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17.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