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哀傷兒童指引

兒童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哀傷 

在幾代以前祖父母同住的情況較多,死亡是兒童在成長過程經驗中一個很自然的部分。這個經驗通常發生在家中。兒童親眼目睹老化的過程與死亡。  

然而今日,死亡更可能發生在療養院或醫院,遠離孩子們的視線與經歷。結果,死亡從孩童生活中排除的情況需要我們明確地教導他們有關死亡與哀傷。  

即使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悲傷與憂鬱》的論文認為幼童沒有哀傷的能力,然而當代研究推斷出,兒童具有接受死亡的能力,但往往會用比悲傷的大人更斷斷續續、更長時間表達哀傷的情緒。[i]兒童對於如何處理哀傷的態度也有別於大人。 

哀傷協助大人與兒童治癒他們的傷痛,這是對於親人死亡的一種自然反應。有時候,試圖保護兒童免受失去親人的痛苦的成人,往往是試圖保護自己。陪著孩童走過哀傷的這段時間,請牢記這些建議: 

  • 讓孩童以自己的方式並按著自己的時間表達哀傷。 
  • 切勿為了恢復他們的正常活動而對他們施加壓力。 
  • 兒童的感受可能透過行為與嬉戲浮現,而非透過聊天與討論浮現,只因為兒童無法用言語表達他們的感受(例如:兒童可能在大人覺得不適當的時刻大笑或玩耍)。 
  • 兒童對於死亡的其中一種反應可能是在遊戲或正常活動後接著「悲傷大哭」。  

與孩童談死亡的技巧 

  • 交談時不設任何禁忌:兒童必須感受到談死亡與哀傷沒有關係,有生氣、傷心、恐懼與後悔的感受很正常。大人應該讓一個悲傷的孩子知道他們願意傾聽與幫忙。擁抱並觸碰可以幫助悲傷的孩子覺得表達情緒很安全,給予持續的愛與關懷的保證。阿倫·沃菲爾特覺得,如果忽略悲傷的兒童,他們可能承受孤立感的痛苦比失去本身還要多。同時,孩童不想談論自己的悲傷時,大人應該尊重他們的意願。 
  • 請注意您所說的話及孩童所做的事情:如果告訴他們「不要哭,你要堅強。」 或「你現在是家裡的男人了」或「做個好女孩, 「你的媽媽現在比任何時候更需要你的幫忙。」孩童可能會壓抑他們的悲傷或意識到不合理的期待,不該讓或期待悲傷的孩童擔任大人的「知己」或尚存父母另一半的角色。  
  • 與兒童分享您自己的感受:大人不隱藏自己的悲傷,反而教導兒童有這樣的感受沒關係,悲傷並不可恥也不會帶來孤獨感。然而,大人也不應該在孩子面前長時間的悲傷,這樣的行為可能會嚇到孩子或讓孩子擔心。  

在親人死亡後,為保護孩童免受痛苦或由於家長在自己悲傷的同時還要照顧孩子有困難,他們可能被慫恿「送走孩子」(送到親戚或朋友家中)。只須了解在哀傷期間,兒童往往對熟悉的環境和日常生活作息最感到舒適,而分離會增加他們對於遭受遺棄的恐懼。 

信仰與宗教的角色 

對於許多成年人和兒童而言,在哀傷的過程中,宗教是一個重要的力量來源。然而請記住,孩童往往認真地看待事情;解釋如「這是上帝的旨意」或「邦妮在天堂上很快樂」,可能會嚇到他們或令他們感到困惑,而非舒適,尤其是如果宗教並沒有在孩童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話。要求兒童以他們自己的語言說明他們認為發生了什麼事情,或他們認為什麼是死亡。允許兒童表達他們對於宗教和靈性方面的顧慮。當他們詢問關於死亡的話題時,反問他們「你認為是什麼呢?」並且讓他們自由表達。 

傷心 

必須給予傷心或憂鬱的哀傷兒童不斷的支持與關愛,讓他們可以表達悲傷並且療 癒心裡的感受。哀傷輔導師海倫˙費茲傑羅建議: 

  • 藝術治療:要求孩童畫下對於死者好與壞的記憶並與他人分享畫作。  
  • 照片治療:要求孩童展示他們親人的照片,對他人描述紀念物並製作回憶剪貼簿。 
  • 想像或「如果...該怎麼辦」療法:要求因失去親人感到絕望的兒童幻想如果他們沒有這麼悲傷,生活看起來會怎麼樣。  
  • 運動與遊戲治療:鼓勵低潮的孩童從事體能活動或活潑的遊戲。[iii] 

強尼在他母親過世後的數月內表現得非常孤僻和抑鬱。最後,他的哀傷顧問建議他做一個「上帝寶盒」。讓他寫下他所有的悲傷情緒,並將它們放入紙盒,上帝會幫助他感覺好一些。他幾乎每天都會寫一張新紙條,不久他的父親發現他似乎開朗起來了。 

憤怒 

往往兒童發現生氣比傷心或自責還容易些。然而憤怒必須被宣洩出來,才不會讓這種負面情緒擴大或轉變成對自己生氣。大人可以協助兒童學習以建設性方式表達憤怒,如此便不會發展成憂鬱或無法控制的憤怒。  

  • 讓他們完全發洩憤怒:允許兒童透過跑步、運動、在紙上亂畫、撕紙、唱歌或玩黏土讓憤怒逐漸消失。 
  • 當憤怒沒有完全宣洩出來時,問一些問題。等待直到憤怒程度減弱後才問孩童關於他們憤怒的事情。問開放式問題,如「通常是什麼會讓你感到生氣?」 「你的身體如何告訴你說你要開始發脾氣了?」 以這種方式檢查憤怒可以降低情緒的程度,並且透過學習引起憤怒回應的原因給予兒童掌控感。 
  • 讓孩子找出解決方法來應對憤怒。要求孩子思考回應憤怒感受更適當的方法。但是請記住,大人要負責為憤怒、失去親人的孩子的行為失控設限(例如:「不可以打我,但是你可以打枕頭」)。  維持日常規定與家事可以增加悲傷兒童的正常感與安全感。 

史蒂芬與他的祖父非常親近。祖父去世後,他的父母發現他開始欺負他的弟妹,並在學校尋伴鬥毆。他們打電話給他的足球教練,他建議史蒂芬可以在訓練後留下來並以「撞擊」假人球員,來「消耗掉」他的一些侵略行為。經過兩個星期的「額外」訓練,史蒂芬對其他兒童的侵略性顯著減少。 

內疚與遺憾 

有些兒童對於與死者某些方面的關係感到很後悔。他們很後悔,如果沒有發生或沒有說出什麼事情,他們就不會死了。可能像這些例子:「我從來沒有告訴我母親我愛她」、「我欺騙我的父親,我從不告訴他真相」、「我在我媽媽去世的那天還生她的氣」、「我沒有機會說再見」。 

費茲傑羅說明實用技巧以幫助兒童走出自責與後悔的感受。 

  • 寫給親人一封信:要求兒童說明擔心他們的「未完成事務」,或寫下有關為何他或她覺得自責的原因。把便條紙綁在熱氣球上,釋放飛入空中,或用營火將它燒掉並將煙灰撒入空中。 
  • 運用藝術應對自責與懊悔:還不會寫字的兒童可以畫下擔心、後悔或防備的畫。至於幼童,玩玩偶也可以幫助他們走出感受。[iv] 

 

在艾蜜莉的母親去世後,她的父親發現她顯得憂心忡忡,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在她的功課上。數月後,他將她轉介給具有處理喪親兒童工作經驗的學校輔導員。當她建議艾蜜莉寫信給她母親時,艾蜜莉似乎鬆了口氣,因為她能夠以此方式與她的母親進行「溝通」。然後艾蜜莉請輔導員讀出這些信件。裡面充滿著許多艾蜜莉相信她原本可以避免她母親死亡的方法。經過輔導員閱讀大部份的書信以及教導艾蜜莉關於她母親重病的實質,艾蜜莉開始放鬆,並能夠重新專注於她的功課。 

恐懼 

幫助害怕的孩子具體辨識嚇著他們的原因,針對各種恐懼進行處理。感到恐懼的兒童一般需要重複的保證說他們沒事。父母或重要大人單獨花時間專心陪伴悲傷的兒童,向他們保證,他們是特別的,而且被深愛著。 

安華的兩名兄弟姐妹均在車禍中喪生。安華在他們身亡後的數月內非常懼怕坐汽車,也擔心其他與自己關係密切的人會死去。他的父母和家人在這段時間裡給予他大量的關懷和支持。他的父親決定透過採取漸進的步驟,幫助他面對坐車的恐懼。首先,他們坐在車上很長一段時間,安華表達了他對於失去親人的悲痛和對造成意外的司機的憤怒。稍後,他的父親將車道駛出車道,並向安華保證說他很安全。第二天,他向安華保證他是一名技術熟練的司機並開車上了街。不久,安華可以再次坐上車而不再感到恐懼。 

身體不適 

哀傷可能以頭痛或胃痛的方式真實表現在兒童身上。當悲傷的兒童經常抱怨生理症狀,溫柔地問他/她可能會有的其他感受。即使兒童沒有馬上露出情緒,他們可能已經開始進行情緒與身體之間的連結與反應。  

如果孩子以身體不舒服呈現對於死亡的抱怨,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詞語解釋死亡。同時也建議去看小兒科醫生,這樣孩子就可以從醫生聽到自己沒有什麼毛病的保證。 

荷西在他的父親去世後的幾個星期經常抱怨頭痛。他是長子,覺得他必須在他的弟妹和母親面前表現得「堅強」,因此他極少表露情感。在他父親去世兩個月後,他的叔叔問荷西是否想去墓地拜祭。當他們到達墳墓,並走向墳墓前時,荷西開始哭了起來。他和他的叔叔在那裡待了幾個小時,荷西向他的父親傾談,並和他的叔叔一起緬懷往事。此後,荷西就不再抱怨頭痛了。 

特殊考慮 - 父母或重要大人的死亡 

父母死亡對於兒童而言特別艱苦,因為兒童仰賴父母生存與獲得穩定感。菲利斯·西爾維曼相信,兒童深刻感受到失去親人的痛苦,他們談死去的父母或身邊重要大人在他們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比他們了解死亡的特定年齡還要重要。[v]如果是突然發生的,或如果兒童缺乏一個固定取代的人物,父母的死亡會讓他們更難度過。[vi] 

有些兒童會幻想他們的父母即將回來,而另一些兒童希望自己死去,這樣他們就能夠與他們過世的父母團聚。通常這是一種稍縱即逝的願望,而非真正的自殺意念。然而,應該更深入詢問兒童,探索他們是否有具體的計劃或方法實現願望。 

兒童在生命過程中也會逐漸適應並接納父母的死亡。他們將會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重新審視父母死亡的意義,或在發生畢業、結婚與生孩子等大事時,對於失去親人有不同的體會。 

有些喪親兒童會將他們的父母或重要大人理想化,以此來保持愉快和溫暖的回憶。除非在兒童表達憤怒的感受或在關係中面對「未完成事務」時會有所妨礙,否則這會很有幫助。尚存的父母應該允許孩子對死去父母有理想化的想像並向孩子保證他/她的愛、照顧與支持。    

資料來源

查爾斯‧安‧科爾(Charles A. Corr);「我們對於哀傷兒童和青少年的了解有多少?」(What Do We Know About Grievi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肯尼哲‧都卡( Kenneth J.Doka)編輯 ,《兒童、青少年和失去:與哀傷共存》(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Loss: Living with Grief)(Hospice Foundation of America,華盛頓,2000)年),第28頁。 

ii] 亞倫‧德‧沃菲特(Alan D. Wolfelt)博士,《兒童的哀傷觀點》(A Child's View of Grief)(Service Corporation International,1990年),第17頁。 

海倫‧菲茨杰拉德(Helen Fitzgerald),《哀傷的兒童》(The Grieving Child)(紐約:Simon & Schuster,1992年)頁碼: 

iv] 海倫·菲茨杰拉德(Helen Fitzgerald),《哀傷的兒童》(The Grieving Child)(紐約:Simon & Schuster,1992年),第122-126頁。 

[v]菲里司‧西爾弗曼(Phyllis SR. Silverman),《家長去世時》(When Parents Die),肯尼哲‧都卡(Kenneth J.Doka)編輯 ,《兒童、青少年和失去:與哀傷共存》(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Loss: Living with Grief)(Hospice Foundation of America,華盛頓,2000年),第221頁。 

[vi]阿特爾‧德雷格羅夫(Atle Dyregrov),《哀傷中的兒童:給成人的手冊》(Grief in Children: A Handbook for Adults)(倫敦: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1990年),第31頁。 

參考書目 

約翰·鮑比(Bolby, John) (1980年)。《依附與失去:失去-悲傷和沮喪第三冊》(Attachment and Loss: Loss-Sadness and Depression-Volume III)。 New York: Basic Books. 

Cline, Karen D. et.al. (1988). 《幫助兒童面對的家庭指南)(A Family Guide to Helping Children Cope)。加州:美國癌症協會 (California: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Doka, Kenneth J., editor. (2000). 《兒童、青少年和失去:與哀傷共存》(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Loss: Living with Grief)。華盛頓:美國安寧療護基金會(Hospice Foundation of America)。 

肯尼哲‧都卡(Doka, Kenneth J.)編輯 。(1995年)。《兒童的哀悼,哀悼時的兒童》(Children Mourning, Mourning Children)。華盛頓:Hospice Foundation of America。 

Dyregrov, Atle. (1990). 《哀傷中的兒童:給成人的手冊》(Grief in Children: A Handbook for Adults)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Fitzgerald, Helen. (1992). 《哀傷的兒童》(The Grieving Child)。紐約:Simon & Schuster。 

Grollman, Earl. (1985). 《喪親兒童與青少年:父母與專業人士的支持指南》(Bereaved Children and Teens: A Support Guide for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 Boston: Beacon Press. 

Huntley, Theresa. (1991). 幫助兒童體驗哀傷。 Augsburg: Augsburg Fortress. 

Kroen, William C. (1996). 《幫助兒童因應喪失至親之慟》(Helping Children Cope with the Loss of a Loved One)。明尼阿波利斯: Free Spirit Publishing, Inc. 

Osterweis, Marian; Solomon, Frederic; & Green, Morris編輯,(1984)。喪慟:反應、後續與治療《Bereavement: Reactions, Consequences and Cure》。華盛頓:美國國家學院出版社(Washington: National Academy Press)。 

Pennells, Sr. Margaret & Smith, Susan C. (1995年)。 The Forgotten Mourners: Guidelines for Working with Bereaved Children.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Wolfelt, Alan. (1983). 《幫助兒童應付哀傷》(Helping Children Cope with Grief)。布里斯托:加速發展《 Bristol: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亞倫‧菲特(Wolfelt, Alan)。(1990年)。《兒童的哀傷觀點:療護成人指南》(A Child's View of Grief: A Guide for Caring Adults)。Service Corporation International。 

Worden, J. William. (2001). 《兒童與哀傷:當父母死時》(Children and Grief: When a Parent Dies)。紐約:Guilford Publications。 

哀傷兒童相關資源 

書籍

Buscaliglia, Leo. (1982). 《一片葉子落下來》(The Fall of Freddie the Leaf)。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Fassler, Joan. (1971). 《我的爺爺今天死了》(My Grandpa Died Today)。紐約: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o. 

吉兒·克萊緬茨(Krementz, J.)(1991年)。《當父母死時是怎樣的感覺 》(How it Feels when a Parent Dies), Knopf。 

朱迪‧佛歐思特(Viorst, Judith)。(1972年)。關於巴尼的十件好事(The Tenth Good Thing About Barney)。紐約:Atheneum。 

網站 

www.centerforloss.com

www.griefnet.org 

了解安寧療護服務是否可幫助您的至親。

臨床醫事人員:登記加入我們的電郵通訊

歡迎加入我們的電子郵寄名單,以方便收到網路研討會、安寧療護新聞等資訊。